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水南圩乡的标准化菇棚里,菇农罗木云正忙着检查茶树菇菌筒。与传统木棚不同,他头顶是一排排整齐的光伏板,既能发电,又为菌菇生长提供了理想的遮阴环境。罗木云笑着说:“以前一年收入四五万元,现在翻了一倍,还不用担心刮风下雨。”这样的场景,正是“光伏+农业”立体种植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一棚两用:光能与土地的“双重奏”
传统农业常面临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而“农光互补”模式通过“棚顶发电、棚下种植”实现了空间的高效利用。光伏板为菌菇提供稳定的光照和温度,同时遮挡强光、减少水分蒸发;菌菇生长所需的湿润、阴凉环境,恰好与光伏设备的维护需求互补。这种模式在福建古田、江西广昌等地已形成规模化应用。以古田县为例,当地建成8个光伏菇棚基地,年发电量超3000万千瓦时,棚下菌菇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10%。
从“茅草屋”到“科技棚”:产业升级的缩影
过去,菇农多使用木质菇棚,不仅抗灾能力差,还易引发病虫害。如今,钢架结构的光伏菇棚配备自动喷淋、温控系统,水泥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福建杉洋村的菇农余新考感慨:“新菇棚空间大、通风好,病害少了,管理也更省心。”标准化生产还带动了产业链延伸,分拣车间、冷藏库、烘干厂的配套建设,让菌菇从种植到销售的环节更加高效。
三方共赢: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平衡
“农光互补”模式创造了多重收益:农户通过扩大种植规模增收,企业通过售电获得稳定回报,村集体则通过土地租金增加公共资金。例如,江西广昌的扶贫光伏基地,不仅让菇农年均收入突破10万元,还为村集体带来持续收益,用于支持乡村建设。此外,光伏发电替代传统燃煤,每年可减少数千吨碳排放,生态效益显著。
未来展望:绿色农业的新赛道
随着技术创新,“光伏+菌菇”模式正从单一种植向多元化发展。山东滨州在盐碱地光伏板下试种杏鲍菇,探索困难土地的再利用;河北平泉将光伏与香菇种植结合,形成“发电+扶贫+就业”的复合业态。专家指出,这种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既激活闲置资源,又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真正实现了“向阳光要效益”。
行走在各地的光伏菌菇基地,随处可见成片的蓝色光伏板与忙碌的菇农相映成趣。这种“棚顶电流涌动,棚下菌菇飘香”的景象,不仅是科技与农业融合的生动写照,更照亮了绿色发展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