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余年,体育建筑蓬勃发展,一批批体育建筑的落成已成为城市标志,象征城市发展的成就。我国当前城镇化正处于由粗放型扩张向精细化增长,由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体育建筑在当下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已在从规模迅速扩张阶段向着品质有机提升阶段过渡。体育建筑设计的重点也逐渐转向既有体育建筑的价值挖掘、功能提升和性能优化等方面。《当代建筑》官方新媒体平台策划了“体育建筑发展的当下思考:从增量到存量”系列专辑,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交流思辨,以期为当下体育建筑的发展有所助益。
梅洪元 Mei Hongyuan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观念、模式、策略
——体育建筑发展中的悄然转变
文/梅洪元
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正处于由粗放型扩张向精细化增长,由增量开发向存量更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体育建筑作为城市格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下体育建筑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已从规模迅速扩张的增量时代,迈向品质有机提升的存量时代。城市建设的重点由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转向在既有城市空间里更新和织补,与之相应,体育建筑设计的重心也悄然转向对既有体育建筑的价值挖掘、功能提升和性能优化等方面。对于建筑师而言,我们必须理解这种转变的本质,要积极主动地发掘体育建筑建设和更新的驱动内核,解决建设与需求和运维的矛盾,才能回归到理性、务实的体育建筑本体问题。换言之,当下体育建筑的发展正在发生悄然的转变,思想观念、建设模式、设计策略都已呈现新的内涵,我们必须给予深度的思考。
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我们的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优化的大背景下,建筑的更新优化将会成为建筑师的日常设计任务,而非少数的特殊类型。随着既有体育建筑保护与更新任务量越来越大,要求设计师从思想观念上去深入挖掘体育建筑的价值,从城市层面深刻理解体育建筑生长的逻辑,要关注除去建筑设计之外的各个环节。增量要为更新优化留有余地,存量应切实有效填补实际需求,对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应建立起持续的优化发展机制。
建设模式的转变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随后的2015年被体育界视为体育产业的元年;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发布意见,明确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当下政府主导的新建大型体育项目数量日益减少,随着众多的资本开始关注体育建筑,以开发商为主导的市场化建设和更新改造项目越来越多。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围绕体育消费的开发能够直接带动城市发展以及“存量”体育建筑的优化更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体育建筑的发展方向。
设计策略的转变
当代体育建筑类型并不固化,越来越多的建筑会将体育、文化、休闲、消费融为一体,功能和空间多元与复合对设计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建筑更新和保护策略与其他类型历史建筑相比尚未成熟,其结构与形式对空间和功能的限定导致了功能提升和优化都更具复杂性。从增量到存量过渡,应以功能的持续发展为基础,统筹考虑当前使用需求和未来发展需求,创造性地解决新内容或功能的需求。
体育建筑从增量到存量,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体育设施已经过量,恰恰相反,当下我国人均体育用地和设施占有率仍旧偏低。因此增量与存量并重,建设与更新并行,会是体育建筑在未来相当长时期的发展状态。其发展有赖于科学的策划、协同的建设、高效的管理、机制的转变和技术的发展。对体育建筑存量的关注并非突如其来,也绝非全新课题,早在1959年梅季魁先生的论文中就提及关于经济问题的考虑,已有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考量。几十年间,许多专家学者对体育建筑的设计、运营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我校体育建筑工程设计研究中心的成立,正是为深耕体育建筑领域基础科学问题,为推动体育建筑的理念创新、技术优化而倾力打造的创新协作平台。有社会各界的翘首企足,有专家学者的孜孜不倦,体育建筑的发展必然十分可期。该建的建好,该用的用好,该改的改好,体育建筑的“增量”与“存量”或许将不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