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富500强首页 > 体育建筑 > 新闻正文

体育建筑如何与自然共舞?天台山雪乐园的生态融合实践

来源于本站原创 2025年03月31日 阅读(2149)

在浙江天台山的苍翠群峰中,一座现代化的冰雪场馆悄然生长。绿城·天台山雪乐园用“冰雪奇缘”般的实践,回答了体育建筑十大品牌如何与自然共生的时代命题。这座占地2.54万平方米的白色建筑,不仅打破了南方冰雪运动的时空限制,更以独特的生态智慧,在唐诗之路的山水画卷中谱写出动静相宜的和谐乐章。

依山就势,建筑成为自然延伸

天台山雪乐园的选址堪称“顺势而为”。场馆依山体自然坡度而建,通过分层退台的设计手法,将建筑体量消解于山峦起伏之间。屋顶覆土种植本地植被,春夏季远望如同一片绿毯,冬季则与周边雪景浑然一体。这种“隐于山林”的设计理念,既避免了传统大体量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割裂,又巧妙利用了山体屏障减少能耗。场馆外立面的玻璃幕墙采用智能调光技术,白天反射周边山色,夜晚透出暖黄光晕,仿佛山间自然生长的一盏灯笼。

冷暖共生,技术创新守护生态平衡

作为南方少见的全季运营冰雪场馆,天台山雪乐园攻克了高能耗难题。场馆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层实现冷热循环,相比传统制冷设备节能40%。雪道制雪水源取自天台山天然水系,通过三级沉淀过滤系统实现循环利用。更令人称道的是,场馆将制冷机组余热回收,转化为周边民宿供暖能源,形成“冰雪制冷余热惠民”的闭环。这种冷热资源的循环利用,让冰雪运动跳出了“高碳”的固有印象。

文化浸润,山水滋养人文新篇

在冰雪场馆内部,设计师用现代手法演绎唐诗意境。等候区的曲面投影墙实时呈现天台山四季风光,滑雪者穿行其间,恍若与李白笔下“天台四万八千丈”的意境重叠。青少年滑雪训练营独创“诗词赛道”,将《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篇佳句转化为雪道障碍设计,让年轻一代在腾跃翻转间感受文化脉搏。这种“冰雪+诗词”的创新融合,使体育空间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载体。

冰雪育人,生态理念播种心田

场馆运营团队深谙“生态教育需从体验开始”。每年举办的“冰雪进校园”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习滑雪技巧,更通过VR设备观察天台山生态系统的四季变迁。雪场特别设置“碳中和积分系统”,游客通过参与节能互动、垃圾分类等环保行动,可兑换滑雪时长。这种寓教于乐的机制,让超过3万名青少年在运动中建立起“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天台山雪乐园的实践证明,体育建筑十大品牌完全可以在服务大众与保护自然之间找到平衡点。当滑雪板在零下5℃的雪道扬起冰晶,当场馆屋顶的佛甲草在春风中摇曳,这场持续了五年的“冰雪实验”正为南方体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范式。在这里,人类对运动的热情与自然的呼吸同频共振,体育不再是对抗自然的竞技场,而是对话天地的新语言。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