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一早,各大网站、客户端纷纷转载一家北京当地报纸的稿件:《北京极品女白领不购物不吃肉为买房月消费仅数百元》。文中详述了一位北京极品女白领的血拼购房史:“省钱女王”周女士不购物不吃肉,为买房月花仅数百元,前不久终于在京购得一套价值300余万元的房子。多年的“抠门”换来的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北京房产,堪称励志大戏,一时间刷爆朋友圈。
然而,傍晚时分,就在很多网友还在津津乐道周女士的省钱秘笈时,剧情被迅速反转。随着《北京女白领不购物不吃肉买300万元房子?原来是个广告》等“深挖”类文章在一些媒体行业类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人们才恍然发现这则“新闻”的可疑之处——相同的内容同一天在北京两家纸媒同时刊出,而其中一家文末署名为“曹娟”的媒体,更被人“扒”出无相关记者证件信息等内幕。眼尖者甚至发现,周女士在叙述省钱细节时提及:“这几天快过节了,我又在某某地图上找到个51挖宝活动,挖出了很多吃饭和看电影的券,可以趁过节的时候稍稍改善一下生活”(品牌为编者隐去)。由于整篇文章只涉及了这一品牌,被行家鉴定为疑似促销行为,这也就是业内俗称的“软文”。
无独有偶。这一事件不禁令人回想起春节期间红遍大江南北的网帖“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这则后来被网络部门鉴定为“从头至尾均为虚假内容”的网帖,赚取了无数眼球,还引得不少纸媒发声跟评。如果说,“省钱女王”北京购房,背后真实上演的是都市白领收入与不断高企房价博弈的城市悲喜剧,而“上海女逃离农村”,则充斥着凤凰男、孔雀女、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逼婚等极易引发争议的社会现实,所以,这两则“新闻”一经爆出就成为线上线下的热点。而当虚假的肥皂泡被真相戳穿时,很多网友都有上当受骗之感——我们不再关心这些人为策划的营销骗局究竟想要营销什么,“认真”的话我们就又输了一次。
如果说,“上海女”的网帖还只是炒作者抛出话题诱导媒体上钩的话,此次“省钱女王”事件因为模糊了新闻和广告的界限,更具有迷惑性。人们不由反思:什么才是媒体广告的创新之路?如此眼球营销还有底线吗?
的确,在传播生态急剧变化,尤其是纸质媒体唱衰的今天,传统赤裸裸的王婆卖瓜式广告展现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受众群体的关注。很多广告营销人员,开始注意用“创意营销”的方式,通过媒体的推动,引发大众推测,形成包括社交媒体在内的主动传播,最终通过有效的事件闭环,构成一次完美的营销推广。比如,去年5月,堪称“中国第一报”的人民日报四个整版的广告上,除了其中一版有一些简短文字外,其余三个版只有一个二维码,被称为“苍白体”的这次营销引发了网络刷屏和跟风;去年11月8日记者节开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综合类报纸每天刊发一个整版广告,每天一个由精美彩绘构成的“悬念礼盒”让读者的好奇心与日攀升,最终引爆了11月17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的成功上线,这些都堪称是广告营销的成功范例。
传统纸媒的盈利模式,多是以新闻版面吸引读者,用广告版面来获得收益。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对新闻和广告也有明确的界定,尤其强调不能混淆广告与新闻的区别,对读者造成误导。《报纸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严禁以新闻形式刊登广告,收取费用”;而《广告法》里也有“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和“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发布广告”的规定。“以公信力立报”可谓是纸媒的“报格”所在,换句话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如果为了蝇头小利,模糊了新闻和营销的边界,从而甘当了恶意营销的“枪手”,透支的是媒体的公信力,岂不是“饮鸩止渴”?
“狼来了”的故事中,村民们“上当”也是事不过三。如果一味拿假的玩意儿来糊弄人,网友也不会老跟着你玩了。正所谓,营销有风险,媒体当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