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同时发现一把笛子,为了归属问题而争执不休。第一个人说:“这是我捡起来的,所以应该归我。”第二个人说:“是我买的,不小心掉了,无论谁捡到,都应该归还给我。”第三个人说:“我是你们中最擅长吹笛子的人,应该归我。”那么,笛子应该归谁呢?
01.市场配置 vs. 伦理判断
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研讨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伦理和市场。伦理的标准,是应当不应当;市场的标准,却是效率最大化。
我举个例子,如果此时有一个人出来说,本周要在附近办一场音乐会,一个节目是吹奏笛子,预计观众200人,付给演奏者3000元报酬,你们三人协商这把笛子归谁。
很显然,两个人愿意把笛子交给最擅长演奏的人,然后协商一个报酬分配。这就是市场配置,通过市场化,让资源利用最大化:把合适的资源配置给合适的人。
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就是因为研究分配机制,从伦理学中独立出来。或者说,是因为市场的出现、交易越来越多、扮演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出现了市场分配与伦理分配的冲突,使其成为一项独立的研究。
自发、稳定的市场的前提是有丰富的、可交易的资源。
比如说,当地只有一把笛子,笛子的拥有者就可以决定自己索取多少钱。但反过来,捡到笛子的也可以拒绝交出,向原有者索取高额酬劳。演奏者可以拒绝使用,如果他获得的单位报酬比做其它事情低。
这也是市场规律,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多方选择无法实现均衡的市场。经济学里的“均衡”,指各方达成满意解。
大部分时候,资源是不充足的,但也不是完全稀缺的。是人的认知导致狭隘和偏见。简单地说,不是非你不可,也不是只有一个选择,任何人在作出选择时,只考虑自己的偏好和利益,别人压根就没有考虑过你。
按照普通人思维去跟学经济学的讲商业,就像给学理工科的人讲地球是方的。
实际上,西方人,尤其是美国,在如何运作更好的商业和市场上,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弯路,积累了经验的。中国人,还没有这些(老祖宗)经验,所以导致短视的决策。
02.理工思维 vs. 商业管理思维
曾经看到一个理工男写的真实故事,关于少儿机器人竞赛。
该理工男感叹,自己好歹也算个算法领域拔尖的人,但完全搞不定少儿机器人竞赛,他辅导的儿子虽然每次比赛都拿奖,但始终稳居第二名,从来拿不到第一名,理工男认为,比赛规则有问题。
具体是怎样的呢?比赛使用算法控制的智能小车行驶,去击中终点上的目标。他儿子在比赛开始时会花一些时间调整算法,其它小孩不会花太多时间,直接冲,虽然命中的程序没他儿子准确,但也算符合规则地命中了,他儿子在速度上落后,最后只能排到第二位。
我当时一看这个故事就想笑:这就是典型的理工思维和管理思维、商业思维的区别啊。你认为算法准确率是获得第一名的标准,那只是你认为,不是竞赛规则。实际的竞赛规则是最快命中是第一名,速度是第一位指标,准确率是第二位指标,并且允许适当的误差。
管理思维追求满意解,不追求最优解,因为最优解往往也意味着高成本。经常有一些人来问我,他的提案/方案有什么问题,为什么通不过?很多情况下这些被否决的方案就是单一维度、尤其是技术维度的最优解,但不是满意解,往往也没有把成本要求、约束条件放在方案里详细阐述。
商业思维优先考虑竞争,不是在真空中表演。比如上面的竞赛,从商业上考虑,就要观察对手使用什么策略,他们的时间分配是怎样的,再来压缩自己的算法调整时间,在速度和准确率上取得一个平衡。
管理在内部,商业在外部,由于参与者更多、不可控,因此,它无法做到完全的理性控制,甚至满意解都拿不到。
商业思维需要观察和归纳市场规律。以上面的竞争为例,多次拿不到第一名、始终拿第二名,就应该研究规律了。和你比赛的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一个人可能又慢又不准,一群人可能快而不准,但总会出现一个命中,这是大数定律。
什么意思呢?在这个场景中,你并不是和理性对手在比赛,也不是规则要和你作对,实际上,你是在玩随机性游戏。只要参与者足够多,哪怕是一群猴子,你可能还是只能拿第二名。
一些同行和我交流实践成败时,明明没有行通、已经失败了,但讲话人屡屡陷入“应当是怎样的”,“最好的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典型的伦理思维、理工思维。
我经常一句话怼回去:“如果一件事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那一定是其中哪些动作和选择,没有做对。”
你没有理解商业规则,没有搞清楚市场规律,所以只有卷啊,卷也卷不出结果啊。
一个良好的市场,通常都会达到均衡状态,这也是一般均衡理论所强调的。相反地,如果你创造了一个不良的市场,一个总是向低层次均衡(所有人都遭受损失)的市场,那么理性人会选择避免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