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富500强首页 > 财富资讯 > 新闻正文

伊利股份遭险资举牌 宝万之争会否重演?

来源于互联网 2016年09月19日 阅读(

猜到了事情的开头却猜不到结尾,这句话用来形容伊利再恰当不过。

9月18日,伊利股份披露的权益变动报告书显示,阳光产险通过交易系统增持5,667,900股,占总股本的0.09%。本次权益变动后,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合计持有伊利股份普通股股票303,240,065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0%,触及举牌。

或许早有预感,此前的8月10日,为了不成为“第二个万科”,反制野蛮人对上市公司的围攻,股权分散的伊利曾选择先下手为强,拟修改公司章程,加固“防火墙”。在超过10处的修改中,从“股东持股达3%须通报”到对于“恶意收购”的定义,多数条款都表现出试图提高收购门槛,反制野蛮人控制公司董事会。

然而伊利公告修改章程的第二天,交易所发出了监管问询函,要求该公司对修改章程的合规性做出解释,所以伊利方面决定重新对议案进行完善,从而取消了章程的修改方案。

而之所以取消,也是认为伊利不会遭遇“万科事件”。伊利一位高管曾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很多保险公司是我们的股东,有时候也会问他们会不会举牌伊利,他们表示,市场上比伊利漂亮的公司太多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漂亮的公司是像房地产、银行类的,经营简单。不像伊利这样的公司,一边是农民,一边是消费者,整个流程太复杂,一般人驾驭不了。而且风险太大,经不起折腾,万科这样一折腾,可能就是少卖几套房子,而消费品公司一折腾,消费者一丢,投多少都得赔进去。”

但是,一切还是这样猝不及防地来了。

在险资于二级市场彪悍举牌的背景下,阳光保险此次举牌伊利股份这支大蓝筹股,引起了市场上的广泛猜测。而《中国企业家》也注意到,近期,兴业证券、东方证券等投资机构都给伊利打出了“买入”评级,且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伊利股份主力资金也处于净流入状态。

其实,阳光保险进入伊利股份的路径,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底。在伊利股份2015年年报时,阳光保险成为新晋大股东,持股1.09亿,占总股本的1.83%,位列伊利股份的第五大股东。据伊利股份披露的2016年一季报和半年报显示,阳光保险持股数未发生变化。在7月份和8月份,阳光保险持续买入,并在9月14日的持股比例达到5%。

纵览险资的A股操作,恒大系、宝能系、安邦系、生命人寿系等在资本市场举牌大军中异常迅猛。作为第七家寿险兼营的保险集团公司,阳光保险在资本市场上的操作与几大保险集团相比更加迅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1日,阳光保险更是大手笔操作,一天之内举牌了承德露露、京投银泰和中青旅。

不过,从整体市值、行业地位、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来看,伊利都同其他被举牌上市公司有着明显区别。伊利股份市值近千亿元,而承德露露、京投银泰和中青旅三者总计市值也仅仅三百多亿元。这意味着阳光保险举牌伊利股份,需要动用不少的资金,而且埋伏半年多之后突然出手,显然是有备而来。

回顾阳光保险近年来的种种动作,其管理层不断扩股的心态可见一斑。根据阳光保险集团下属子公司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披露的2015年年度报告显示,两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约34亿元。仅在投资收益上,阳光产险和阳光人寿合计就达到了125.91亿元。

迅猛扩张、快速盈利,阳光保险集团积极谋求上市的声音不绝于耳。早年间,有香港媒体报道阳光保险计划赴港上市,并称集资金额为6亿美元。不过,在屡次传出香港上市的消息后,阳光保险仍然没有正式回应自己的IPO计划。

资料显示,在阳光保险股权变动过程中,国资不断撤退,民间资本和高管不断在股东名单中浮出水面,让阳光保险饱受质疑。从成立以来,不断增资扩股,从中国石化、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广东电力等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集中持股的情况,逐渐调整,股权结构渐趋分散和多元化。

2010年,阳光保险迎来股权变动的一次大动作,深圳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9.73%的持股比例位居第一大股东,中国石化等5大初始股东所占股份均为9.46%,被大幅稀释。

有市场人士指出,阳光保险举牌伊利股份显然不止是“看好未来发展前景”。在监管收紧的背景下,阳光保险仍保持高调动作,大肆举牌,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布局和意图。

他认为,虽然阳光保险口头承诺不会谋求伊利控制权,但是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这更像是资本运作的一个跳板,不排除继续增持,获取公司控制权。参与伊利的战略决策,利用伊利股份盈利能力以及现金流,扩展非乳业业务,将伊利股份作为一个平台,进行其擅长的股权投资,从而从中谋利。

有国内乳企内部人士认为,伊利作为中国乳业的代表企业,肩负着振兴行业维护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责,如果被资本搅局,引发股权纷争,不仅对伊利本身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对正在恢复振兴中的中国乳业也是一个重创。

该人士指出,资本和实业的融合,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资本的不当逐利行为,也容易对实体经济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应该呼吁政府对资本加以引导,对资本的不当逐利加以监管。唯有如此,才能促进资本和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