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隐含着这么几层意思:首先,豌豆荚是个有情怀的公司,而且做的确实不错;其次,豌豆荚本来值更多钱;最后,豌豆荚这次被收购的时机并不是最好的时候。而正是豌豆荚的情怀,让他没在最好的时候卖掉。
然而,现在委身阿里是要放弃情怀走向商业之路吗?难道情怀和商业之路就一定是矛盾的吗?这时候“被矩阵”还有意义吗?王俊煜在与媒体沟通之后,似乎还意犹未尽(毕竟有金主在,能说些什么呢?),又发了一篇《不是终点》的文章。除了一如既往的情怀之外,王俊煜向外界传达了一个信息:事业要做更大,商业上要更成功。
曾几何时 豌豆荚要的是情怀
豌豆荚并入阿里移动的沟通会上,王俊煜上身灰色T恤,下身蓝色牛仔裤,和阿里移动事业群UC总裁何小鹏的正装相比,王俊煜甚是休闲,一如既往的谷歌范儿。豌豆荚是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批项目,团队早期包括王俊煜在内都是谷歌出身。就像王俊煜所说“豌豆荚在中国互联网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豌豆荚的情怀一直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上一个小清新的存在。
豌豆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安卓在中国的兴起。2010年10,豌豆荚以手机助手的形态拿到了创新工场100万美元的投资;2011年5月,豌豆荚开始做应用搜索,10月增加了广告系统,寻找到了自己的商业模式;2012年豌豆荚率先向“移动”转型,在2月份,豌豆荚用户总数已经突破2500万户,日活跃用户超过100万。而当时全国的安卓用户仅有5000万,可以说豌豆荚占据了整个安卓市场的半壁江山。
2014年1月份,豌豆荚推出了“移动内搜索”的概念;同时率先使用了卡片式设计,甚至比谷歌官方推荐的卡片式设计都早了整整一年。
王俊煜曾向媒体表示,豌豆荚每推出一项新功能都可以在时间上实现领先,其他巨头跟进基本上都需要3-6个月时间,这个领先的时间窗口给了豌豆荚很多机会。
豌豆荚迅猛发展的同时,360、百度、腾讯、91以及UC、当乐、机锋、安智以及应用汇等应用商店也在瞄准应用分发这个领域。
2013年移动应用市场开始出现变数:百度19亿美元全资收购了91;爱施德3.2亿元收购了机锋。在91无线被收购之后,媒体反而将焦点放到了豌豆荚身上,询问王俊煜是否会继续独立发展。而那时,王俊煜写了一篇长文表示,豌豆荚希望能够坚持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请合作伙伴放心,豌豆荚会长期保持独立。
当时的王俊煜面对媒体的追问,他反问了一句话:一个独立的、蓬勃向上的公司和被巨头收购后的公司,两个故事哪个听起来更有戏?王俊煜选择了前者。据说2013年的时候有公司想收购豌豆荚,而且估值很高,但王俊煜直接表示了不卖公司。之后又传出了腾讯和神奇工场要收购豌豆荚,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在商业和情怀这两条路上,王俊煜选择的是情怀。据说就连这次被阿里收购,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王俊煜也只是沟通产品和品牌的问题,而不是具体的交易。
王俊煜的坚持在2014年1月获得了软银集团领投,DCM以及创新工场跟投的1.2亿美元,当时估值10亿美元。
独立第三方应用商店时代的终结
然而,今天豌豆荚却选择了被并入阿里移动,王俊煜表示这个决定是豌豆荚的主动选择。从不肯卖公司,到主动选择,豌豆荚到底经历了什么?
王俊煜的一句话点出了问题的实质:在整体Android市场活跃度下降、硬件厂商应用商店加入、以及各种各样的应用都开始提供应用下载服务的大背景下,应用分发市场确实有很大的挑战。独立的第三方应用商店已经很难生存下去。
在豌豆荚之前,安智以及应用汇都已经被上市公司收购,豌豆荚可以说是最后一个幸存的独立第三方应用商店,但如今也被收购,成为了时代的终结者。
其实,随着移动互联网巨头的进入,应用分发市场就已经发生了变化。2011年7月360凭借PC端的流量优势,强势的杀入应用分发市场,推出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的前身百度移动应用出现,2013年百度手机助手依靠百度搜索也开始为其导入流量;腾讯应用宝也是野蛮似的增长。与此同时,手机厂商也逐渐意识到应用分发的重要性,有了更多投入。
很快,在2014年第一季度整个应用分发市场前三名就已经被百度系和360、腾讯系占领,这时,独立的第三方分发渠道被收购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然而王俊煜当时的选择是坚持独立发展。
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全渠道应用分发市场份额,百度系、腾讯系与360系拥有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百度系以百度应用助手为代表,腾讯系以应用宝为代表,360系以360手机助手为代表,是消费者日常下载app的主要渠道。
何小鹏也认为,从目前应用分发行业发展来看,一家独立的应用商店必须要走向集团化、产业化和规模化。豌豆荚这时候选择委身阿里或许是生的希望,虽然王俊煜一再强调豌豆荚现在是盈利的。
不要忘了手机厂商这个变量
王俊煜说,豌豆荚在商业化和渠道能力上有所欠缺,并入阿里巴巴以后恰好能够增强豌豆荚应用分发业务上面的工作,而且可以利用阿里的数据矩阵。
“我们有很多数据,但作为这样一个规模公司确实不知道怎样把它给用起来,包括我们推出的移动内容搜索后来给暂停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些资源和数据矩阵。”这也是王俊煜选择背靠阿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何小鹏透露,豌豆荚并入阿里以后未来就是要形成两大能力:大数据能力和精品内容的能力。他以UC被阿里收购之后为例,在过去一年里UC实现了让不同的内容找到不同的用户,如何让用户看到看不出来的广告,而且很精准,很有效。这都是从大数据上获得的价值,何小鹏相信豌豆荚也会像UC一样焕发第二春,而这也是阿里的目标。
但是,有了阿里的靠山,豌豆荚真的就能像王俊煜希望的一样在业务规模上再上一个台阶吗?
不要忘了手机厂商这个变量。
王俊煜也提到手机厂商开始加大应用商店的投入。2015年网易科技曾报道过《手机厂商想控制应用商店,有戏吗》的文章。里面提到,手机厂商逐渐将应用商店的运营权收回,甚至部分手机厂商采取了凭借底层系统优势、悄悄对第三方应用商店实行“禁限令”的举措。
有网友也认为未来手机厂商将会对第三方应用分发服务设置越来越高的门槛,甚至有可能彻底从自家手机上根除。自媒体人逍遥客就在其文章中表示,除了把控着微信扫码入口的应用宝和把控着搜索入口的百度,其他应用类产品很难地在手机厂商们的挤压下生存。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委身阿里的豌豆荚真的可以将事业做得更大,商业更成功吗?
对于阿里,豌豆荚用途是什么?
在2014年,马云提出阿里ALL in移动,把这艘电商巨轮过去两年迷茫的移动战略调转了方向。同时,在阿里上市之前完成了最大的并购——UC浏览器,此举可以看做阿里移动最重要的布局,彼时的UC浏览器旗下除了浏览器只有PP助手、九游、神马搜索几个业务。
在移动分发业务上,PP助手和UC浏览器一起发力依然无法在市场上取得领先。这对于ALL in移动的阿里来说,不能在移动分发领域占据行业排头兵的位置,是不符合巨头的身段与利益。
收购豌豆荚,就成为了阿里移动战略补缺的举措。
从整个阿里移动应用分发市场布局来看,过去俞永福掌舵的移动事业群,其几大产品线的布局在移动分发上出现了严重的偏科:九游业务和UC浏览器业务相加更多专注游戏业务,PP助手业务则是IOS越狱用户的渠道以及关注海外市场,这就造成在整个安卓应用市场上阿里并没有用户首选的渠道。
而就俞永福本身而言,其将担任阿里“大文娱”指导小组的组长,掌管优土、阿里影业、阿里数娱、阿里音乐、阿里体育、阿里体育等内容业务。针对这些内容的集合,目前阿里旗下并没有很好的连接器,无论是从应用分发还是内容分发检索来看,都需要建立统一完善的内容数据连接。豌豆荚或许被视为这一环节的重要支撑。
也因此,或许豌豆荚未来在移动应用分发的能力将会逐渐淡化,而作为内容分发的功能或将提升。而俞永福的地位,似乎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