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财富500强首页 > 科技 > 新闻正文

SIM卡卖号模式多年没变,5G时代运营商该改变了

来源于本站原创 2018年03月12日 阅读(

5G虽然热得发烧,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万物互联“蓝图”下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其实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

除了技术本身的原因外,这里面还有数不清的利益纠葛,以一张27年都不曾变化的“SIM”卡为例,就能看出商业模式的变革在通信行业中显得有多力不从心。

具体来看,从fullsize、mini、micro到nano,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SIM卡的演进越变越小,但无论怎样变化,它都需要将物理的SIM卡插入到手机或其他终端设备上,并与单一运营商的网络锁定,你要更换运营商,就必须到新的运营商那里获得物理SIM卡,并重新插入。

这种模式到现在依然是运营商难以割舍的主流赚钱模式,想想看,到现在还有多少运营商门店的KPI需要和“卖卡”来深度绑定。但往前看,除了手机外,需要联网的设备将会越来越多。随着物联网连接规模越来越大,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手表、眼镜等都需要联网,这时候总不能每个设备都到运营商的营业厅申请个SIM卡,想要随时连接WiFi也不太现实。

市场需要搅局者,怎么突破“卡槽”的限制,真正实现大量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早已成为通信游戏主宰者桌子上不可避免的话题。

但市场上真正迈出第一步的却是终端厂商。

在2011年的时候,苹果就申请了虚拟SIM卡专利,并且在三年后发布了自己的AppleSIM,嵌入美国和英国发售的iPadAir2和iPadMini3平板电脑中,允许用户设备动态选择运营商网络。虽然苹果生意遍布全球,但当时加入AppleSIM的运营商只有4个,美国的AT&T、Sprint、T-Mobile,以及英国运营商EE。原因很简单,一旦“无卡化”,电信运营商将会彻底沦为“管道”,失去对用户的把控。

随后,虽说三星在智能手表当中首次采用了eSIM卡技术,但是当时由于没有运营商的支持,也就没有掀起什么波澜。

说起eSIM卡技术,其实是目前较为主流的“实体卡替代方案”,通过远程编程的方式支持不同的运营商,可在不同运营商网络间切换,而消费者则可以像选择WiFi网络一样选择运营商网络。这种技术,也被国际移动协会看作是未来移动设备的“标配”。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既得利益者的“饭碗问题”,运营商的“圈地”模式被打破后,如何获得消费者,以及消费者的信赖和黏性成为最为现实的问题,当运营商网络可以随意切换的时候也意味着“获客”的主动权被拱手让出,对于本已困难的通信业务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这也注定了即便“无卡化”是一个共识,但运营商推进eSIM也会采取较为谨慎的方式。

以中国为例,在去年的12月份,中国联通开始提供eSIM卡服务,但支持的设备只有华为Watch2Pro等少数设备,今年3月7日,联通才得到在包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在内的6座城市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试点批复。这种业务模式指的是手机终端和另一附属设备可以共享一个电话号码及套餐资源,两个设备均可实现独立的蜂窝移动通信。同时,两个终端均可拨打电话,有来电时两个终端也将同时震动。中国联通表示,苹果的第三代智能手表产品Apple Watch Series 3(GPS+蜂窝网络)是首款支持该业务的终端产品。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联通和苹果的市场地位决定着他们更愿意尝试新技术,即便如此也只是在小步前进,尝试为边缘业务提供eSIM一号双终端服务。

随着5G的到来,物联网应用越来越多,可穿戴设备等都需要eSIM的支撑,那时候运营商面对的不再是单个消费者,而是垂直领域的机会,也许那时候,想要实现产品的“无卡化”,并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