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具等家居行业生存现状
有人说,洁具等家居行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暴利,据说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大概要加价3—5倍;第二是薄利,据国家权威部门早前统计,家居行业平均利润率只有3%,特别是现在,各个环节的人都在说不赚钱。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呢?
实际上,我们更乐于相信家居从业者的经验判断,即很多洁具企业一般都能做到15—20%的利润,甚至高的可以做到对半赚。当然,随着外在环境压力的日益增大,这种丰厚的利润的确也在经受很多挑战,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很多企业要么借助技术、管理或市场创新,要么利用市场不规范的漏洞,通过偷工减料、夸大宣传、税收不规范、非法用工等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变手段,还是能够曲折地实现以上“超额利润”的。
这就是洁具行业当下的生存景况:一方面是外界对洁具行业的暴利指责,一方面是洁具厂商的“莲子心多苦自知”。然而,家居生产成本价到市场零售价三四倍的价差,至少也是部分事实。那么暴利到底被谁赚去了呢?很多人都在说,被卖场赚去了。
卖场赚取暴利?洁具厂商应多思考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地产市场的畸形,以前很多家居卖场靠机遇、靠地租、靠资产升值确实坐着都在大把赚钱,根本不需要做多好的增值服务,确实变相地对实业甚至对流通构成了很大压力。但按理说,这是各行各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唯独洁具等家居厂商的矛盾尤甚呢?
其实,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品牌厂商的力量太小了。市场经济很多时候是公平的,所谓厂大欺店,店大欺厂,市场主体之间的博弈,最后还是取决于实力。家居卖场或者说渠道品牌实力大,自然会把自己的一些规则强加于你,这些规则可能会对你有所损害,但只要合法,你也无可奈何。
洁具品牌厂家小,卖场实力大,对消费者有哪些潜在不利之处呢?首先是行业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多,短期行为多,竞争规则容易紊乱,消费者经常无从选择,利益得不到保障;二是低行业集中度也意味着低市场效率,企业很难通过垄断赚到超额利润,也很难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去消化成本,同样的洁具,消费者往往可能要掏更多的钱去购买;最后是渠道商可能会趁机“越厨代疱”,不再安于流通的角色,甚至把自己打扮成品牌商,在洁具产品的出厂价上,再狠狠地加一把价,让消费者口袋里的钱更加不值钱。
刨根究底,我们会发现,暴利最终还是被家居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的低效率给吃了!而要提高行业效率、企业效率,根本还在于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集中度,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家居品牌要学着向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其它垄断性创新要利润;卖场与经销商则要首先学会向流通和服务,进而向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要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