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朋友说,现在整个大环境都在推崇“匠人精神”,推崇“做极致体验产品”,大家都人云亦云。而他认为,做真实有用、没有明显瑕疵的产品才是一般商人应该做的事,不要“乱想”着去做极致产品。他甚至说,强如“雷布斯”也没做出极致体验的手机,何况我等。
这话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对自己、对现实有清楚的认识。
但是,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极致。百度知道是这样解释的:顶点、极点、达到极限的、最高点、最高的造诣(或成就、学识、才能)。百度百科这样释义:1、最佳的意境、情趣,达到的最高程度;2、最高程度的,最典型的。
什么叫极致?看金错刀怎么说。
“极致,就是在一个单点上往死里做,形成一个对手都没法抄袭的价值锚,比如,京东自建物流,不仅做了,而且做得很极致,投资了十几亿美元,对手当当、天猫都望洋兴叹。”
那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企业都可以往一个自己擅长的点上努力,做出自己的“极致产品”,每个适合自己的价位段都可以做出“极致”产品。也许这样说,有人会认为是胡搅蛮缠,是异端邪说,是钻牛角尖。我却认为,这可能是中小企业自我突破的上佳路径。英国有句谚语:“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中小企业千万别东施效颦学大企业,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资源(包括人才、供应链等)的整合和调配能力是中小企业过不去的一道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小企业应该坚持生存第一原则。
我觉得,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出极致的产品,但我们还是要有“极致”的理想,而且要一直朝着“极致”的方向努力,做出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的产品。比如我们做文化,比其它企业已经好很多,似乎不需要再努力,因为朋友圈流行“比别人好一点点”的比较优势理论。而我认为,在能力范围内必须做到极致。“长板理论”和“短板理论”,这些年一直争论不休。而今天,长板理论似乎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原因是当你把桶倾斜,你会发现能否装最多的水决定于你的长板(核心竞争力),而当你有了一块长板,围绕这块长板通过合作的方式补短板,也是社会大分工的必然之路。我也是长板理论的拥趸。
要不要把自己的长板做到极致?当然要。因为有了极致的理想,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每天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什么是日常中的“极致”思想?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款小众的燃气灶产品年销售不到1000台,也没有客户和用户反映它有什么问题,只是它的脉冲盒没有按照公司的技术要求安装在灶具底壳的正中间,而是借用其它厂家的模具。脉冲盒装配得有点偏。就是这样的“瑕疵”我们也不能容忍,花数万元开了一套新模具。当然,这套底壳模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不可否认,我们在朝着“极致”的方向努力。从去年到如今,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要么“完美”,要么下架。
很多人开口闭口“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听到这句话,我心里总有不适感,我认为这句话已经过时了,今天,“创新才是企业的生命”。在产品过剩的今天,如果一个企业质量都做不好就活该被淘汰。质量只是基础,就像工厂的地基,要从最不起眼的、最基础的地方做起。没有“极致”的思想,打不好地基,我相信,不但我们的品牌大厦建不起来,就是小楼,有一天也会倒塌。 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没有创新永远没有成长,没有颠覆性创新就没有倍数增长,没有“极致”的思想,我们永远“二流”。
被称作二流时代的一流诗人布罗茨基在他的诗《我坐在窗前》写道:我忠诚于这二流的年代/并骄傲地承认/我最好的想法/也属二流/但愿未来将它们视作/我挣脱窒息的纪念。
我们默守成规,不敢打破旧秩序,不敢和过去的自己决裂,我们还能干什么呢?我们连追求优秀的勇气都没有,何谈卓越?努力去追求心目中的极致,即使我最好的想法也属二流又如何!
在这个二流时代,对“极限”的追求是我们告别昨天,走向明天的前提。
明白了追求极限的意义,我们需要的就是告别昨天的勇气。
是时候了,应该多想想:怎样在一个二流的时代做一个一流的匠人?怎样把自己擅长的点做成极致?